close

 

鹿港小鎮處處滿是歷史古情,每一磚每一瓦皆訴說著舊日風華,

真要深度旅行好好逛逛,一天走馬看花是絕對看不完的哪!

加上天氣熱到爆炸,因此我們只隨興走走,採重點攻略玩法!

 

 

*龍山寺

 

鹿港龍山寺為國家一級古蹟,寺內各處角落都是早期泉州一代名匠精緻的藝術品。

 

在早期,龍山寺原是暗仔街(今大有街)的一間舊廟,清乾隆51年(1786),由當時都閫府--陳邦光發起,以鹿港八郊所得淨利及地方聯合捐募,遷建於現址;

 

整座寺廟面積約有1600多坪,面寬三間35公尺,進深四間約110公尺;

 

一共有:四進、三殿、99個門,規模廣大、格局完整,故有「台灣紫禁城」之稱。

 

我們在龍山寺待了好一會兒,我在架腳架的同時,他們居然在樹下划起拳來!

 

他們發現我在偷拍了,呵呵!

 

 

 

*興安宮

 

相傳建於清康熙23年(1684),當時鹿港尚未開港,其名取自「興化安寧」之意,是鹿港第一座古廟,主祀媽祖,(又稱興化媽),由蒲田縣分靈,其鎮殿之寶是三百年前由湄洲媽祖廟恭迎來台的金身軟身的媽祖聖像。此處所供奉之中壇元帥(哪吒)—太子爺據說為鹿港最靈,另外僅存一尊宫娥為明代神龕,其餘均早已遭竊。

 

 

 

*摸乳巷

 

日據時期此巷亦稱作「君子巷」,是由兩間長型店屋中間所形成的窄巷;

 

且最窄之處僅有50公分,幾乎僅能容納一個人通過;

 

若碰到迎面而來的人走過來,雙方必須側身擦肩通行。

 

 

 

*文開書院文武廟

 

文開書院為中部地區最早的學府,為鹿港文化的搖籃,於清道光四年(1824)由鹿港同之鄧傳安率日茂行林文之子林廷璋等士紳捐建而成,其書院名乃是為了紀念台灣文化始祖沈公文字文開,號斯庵而名之,歷時四年完成,日據時廢止,院內藏書三十餘萬冊,二萬餘部,但今已散失,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九日因無名火燒毀,於七十四年由政府撥款重建修峻完成,重修時因建築師所學乃西洋建築,故無法重修原貌。

 

日據時代,日本政府曾在鹿港另設公學校,因恐儒生聚集滋生事端,因此勒令書院停學,其後書院因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造訪而易名為「北白川宮紀念堂」,目前書院左側廂房內,嵌有北白川宮紀念碑,其碑文「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鹿港軍情御視察之所」。書院之左為青雲路,昔日設有牌樓,上書「青雲捷步」。

 

一、文廟

 

文廟主祀文昌帝君,文昌帝君為考試之神,又稱梓潼、文昌帝、濟順王、英顯王、梓潼夫子、梓潼帝君、靈應帝君,明史.禮志記載:「梓潼帝君者,姓張,名亞子,居屬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元加號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文廟是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由鹿港同知薛志亮及陳士陶等地方士紳共同捐建而成,昔日於上元及中元兩節日,鹿港各地方士紳在此集會並舉辦盛大的祭典儀式。文廟的環境清靜自然,鹿港最早期的詩畫社發源於此,其結構排列同文開書院及武廟橫向一字排開,合稱文祠。文武兩廟交界處,在有一虎井,因水質甘美,適宜烹茶,故享有「虎泉煎茗」,及蓬萊第一泉之美譽,可惜今日已封閉。內有泮宫(或稱學宫) ,為昔日之書院,及呈半月型之泮池,內種荷花,其意為學做君子,此地在皇宮內始可成為圓形,昔日學子成為「生員」稱之為「入泮」金榜題名時需繞池三圈,日後再行謝師儀式。孔廟內有乳釘(*註*)共一百零八顆,代表孔子所教弟子較有成就者共一百零八人。

*註*---乳釘:台灣風物---稱其為「子偦眼」,當伍子偦被賜死自刎時,吩咐死後雙眼要釘在東門,以期能親眼看見吳王因忘恩負義而被越國打敗。

 

二、武廟

 

武廟主祀關聖帝君(儒教稱文衡帝君或山西夫子),於嘉慶十六年(1811)由地方富紳蘇雲從倡議同之薛志亮率先與地方民眾共同捐建而成,廟內主祀之神像--關公、周倉、關平乃清代福建著名工匠之作品,其神態威嚴肅穆。武廟之右畔,栽種許多高大老樹及百草花卉,每年秋末,菊花盛開,正是人們扶老攜幼,郊遊玩耍的好地方,故有「沙墩買秋」之美譽。

 

 

 

*鹿港老街展出的書法展,互動指印畫作,大家都可以來『讚』一下喔!

 

 

 

 

別忘了寄明信片回家!

 

這是儲存美好旅行記憶的方式之一喔!

 

 

 

雖然並未深入走訪每處歷史文化角落,也不是每個到此一遊景點都拍下紀念照,

但是鹿港印象已深深刻畫我心,未探索的部分,就留待下回再來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瑩瑩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