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公市區午餐後,我們前往大小妮子期待已久的『澎湖水族館』。
*澎湖水族館自民國82年(1993)起動工,歷時約四年完工,並在民國87年(1998)正式開館受票參觀,當時可稱的上是全東南亞最大的水族館,更是國內首座結合科技研究、社會教育、觀光遊憩和環保節能等結合多元概念與功能的水族館。
館前廣場有許多可愛的海洋動物雕塑,孩子們直嚷嚷好可愛好喜歡喔!
龍蝦
鯨鯊,因為身上格子狀白色斑點形似豆腐,故又稱"豆腐鯊";
鯨鯊體型笨重性情溫和,因此也被漁民稱之為"大笨鯊"。
這位爸爸好幼稚喔!女兒都不想做的動作,他還演得很開心!
*想知道水族館前廣場這群栩栩如生的海洋動物雕塑是出自何人之手嗎?請看作者故事!
*水族館內部一樓以水族展示為主,展示種類涵蓋澎湖群島周圍500公里以內之海洋生物,共分為海濱、礁岩及大洋等3個展示區。
可愛的綠蠵龜;自從參觀完綠蠵龜保育中心後,孩子們就很想一睹綠蠵龜的風采。
窈窕奶爸:海馬,在海馬的世界裡,可是由雄海馬來孕育(懷孕生產)海馬寶寶的喔!
全世界34種海馬中,台灣周邊海域就有「庫達海馬」、「三斑海馬」、「棘海馬」、「長棘海馬」以及「巴氏豆丁海馬」。海馬除了深受水族觀賞者喜愛外;對東方人而言,海馬也是一種十分高貴的中藥藥引。
海葵和小丑魚
獅子魚(毒魚)
獅子魚是夜行性,晚上開始獵捕甲殼類或小魚為食,白天則停在水中或礁洞中休息,一動也不動,所以常成為潛水攝影最容易獵取鏡頭的對象。獅子魚屬於科中的簑亞科,全世界有5屬17種,台灣記錄有7種,多分佈在珊瑚礁地區。獅子魚的英文俗名,除了「獅子魚」外,還有「火雞魚」和「火焰魚」的不同稱呼。一般胸鰭鰭條癒合不分離的種類是「獅子魚」,或「火雞魚」,另一些種類胸鰭鰭條一根一根分開,好像煙火一樣綻放的是火焰魚。
小靈兒遺傳到媽媽的愛拍照,走到哪兒拍到哪兒。
澎湖水族館內的重點參觀區:海底隧道
*這座半圓形水中隧道直徑2.8公尺、長14公尺,讓遊客可以近距離欣賞各類魚群。佇足其中,彷彿置身海底,與魚同樂。
我忘記這是什麼魚了,小靈兒說應該是龍膽石斑。(記性真好)
大洋區
大小妮子很愛這區,在此駐足好久。
水族館二樓的觸摸體驗區,大小妮子在這邊玩得不亦樂乎!
水池內有海星、海參、各種螺類,雖都不是第一次見到,但孩子們興致不減。
二樓也有一海洋生物展示區,展示的是澎湖群島周邊的淺海魚類。
此區的淺海魚類明顯比大洋區的深海魚類漂亮鮮豔許多,繽紛多彩的外觀令人驚豔不已。
1500,水族館內最令人期帶的餵食秀開始囉!
這條魟魚的臉好可愛,好像在笑呢!
餵食人員拎著食物逗弄著身邊的魚兒,各種魚類習性不近相同,有的爭相搶食,有的在一旁默默等待,看著牠們與餵食人員共舞、互動的畫面,著實有趣,又極為可愛,非常精彩的一場餵食秀!
餵食秀結束,我們隔著玻璃向餵食人員致意,太精采了!
餵食人員也友善的與我們全家合影留念,真是太感謝了,開心!
步出館外,拍個在每個海生館水族館都要來一張的大白鯊牙齒紀念照!
我們的澎湖水族館之行,在此畫下完美的句點。
運氣好好,雨停了,準備到白沙瓦硐村搭牛車去囉!GO)))
(文章中以*號註明部份的文字介紹節錄自沿著菊島旅行網站以及澎湖水族館官網)